--所有訂單滿 200 美元即可享免運費--
陳奶奶的編織籃是「生存必需品」的代名詞。上世紀七十年代,村裡家家戶戶都靠編織籃子維生,陳奶奶的手藝更是被公認為一流。她的柳條籃只選用天然柳條,經過清洗、晾曬等多道工序,確保柳條粗細均勻。接縫處用繩子纏繞固定,不用一根釘子。 「那時候,籃子是用來裝米和柴火的,所以結實耐用至關重要。」陳奶奶指著角落裡一個保存完好的柳條籃解釋道。雖然籃子表面已經泛黃,但依然完好無損,沒有絲毫裂縫,能承重幾十公斤。這種「實用至上」的工藝體現了老一輩應對生活的智慧——選用結實的材料,精益求精,才能讓物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當林的母親接手這門手藝時,它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已經改變了。在90年代,編織籃從農具變成了家居用品。她保留了祖母「結實耐用」的核心理念,但在細節上進行了創新:使柳條籃更輕便,邊緣圓潤不傷手,並添加了簡單的圖案。她製作的儲物籃和蔬菜籃不僅保持了天然材料的透氣性,也滿足了城市家庭的需求。 「以前,編織籃子是為了謀生;現在,它是為了讓生活更輕鬆。」她母親編織的籃子不需要複雜的工具,在家就能製作。鄰居們紛紛訂購訂製籃子,既補貼家用,也賦予了她這門手藝新的意義。
她的孫女編織的籃子兼具「美觀與實用性」。作為95後,她將現代設計概念融入傳統工藝:用天然藤條和棉繩編織出風格獨特的收納籃;在籃子上添加刺繡和裝飾,將普通的籃子變成了具有文化創意的產品。她也透過短影片分享編織教程,吸引了大量網友學習。 「奶奶教我細心編織籃子,媽媽教我如何讓籃子融入生活。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喜歡這門手藝。」陳諾的編織籃既保留了天然材料的環保性和耐用性,又迎合了年輕人的美學,暢銷全國各地。
她家三代都從事編織,見證了生活的變遷,卻始終秉持著「選用優質材料,精湛工藝,因材施教」的理念。這門手藝不僅是謀生的技能,更是維繫家族紐帶、傳承人生哲學的紐帶——親手創造實用物品,讓每一件作品都蘊含著對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