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籃子都蘊藏著我們祖先的生存智慧。
柳編源自於先民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利用。在生產力低落、陶器尚未普及的史前時代,隨處可見的柳枝成為先民製作工具的首選材料。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一件距今7000年的柳編殘片,雖然紋理模糊,卻清晰地展現了其早期的形態:簡單的經緯交織,勾勒出盛放食物、存放雜物的實用形態。那時的柳編並非出於美學,而是為了生存,是先民在與自然互動中用雙手創造的「生存工具」。
隨著農耕社會的到來,柳編已深深融入人們的生活。在黃河流域的麥田裡,農民用柳條籃裝滿金黃色的麥穗,沉甸甸的重量讓人感受到豐收的喜悅。在長江的漁船上,漁民們將柳條籃拋入水中,很快就裝滿了鮮活的魚蝦。在北方的冬季,家庭主婦們用柳條編織來儲存過冬的食物,其精巧的圖案保障著家人的平安。 「春摘柳,夏編筐,秋儲糧,冬禦寒」——這句流傳千年的諺語,恰如其分地展現了柳編在傳統生活中的重要性。在那個年代,柳編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每個圖案都凝聚著先民的生存智慧,每一件柳編工藝品都蘊含著一幅幅鮮活的日常生活景象。
一針一線,編織出一個地域的文化印記
隨著時間的推移,柳編逐漸擺脫了單純的實用性,融入了地理文化特色,形成了鮮明的地方風格。中國幅員遼闊,孕育了柳編的多元發展。當地的氣候和土壤不僅養育了當地的人民,也孕育了獨特的工藝。
在中國北方,山東臨沭的柳編散發著奔放奔放的氣息。當地柳樹堅韌不拔,工匠們得以充分利用這種力量,創作出堅固耐用的柳編作品。 76歲的劉建國畢生致力於臨殲柳編。他編織的農用籃採用人字形編織工藝,經緯交織,形成強勁有力的圖案。每個籃框都能承受一百公斤的重量,並且能保存八到十年。這位老人常說:「我們北方的柳編,要像我們一樣,堅固耐用。」 除了農用筐,臨沭柳編的「卍」字圖案也別具一格。它重複的圖案象徵著“福壽綿延”,將實用性與美觀完美融合,成為北方柳編的經典象徵。在安徽南部,阜南的柳編則散發著精緻細膩的氣息。這裡的柳枝纖細柔軟,工匠們運用精湛的技藝,創作出色彩鮮豔、美輪美奐的作品。阜南的柳編藝人擅長“扭動”和“插”,一根柳枝就能變幻出幾十種造型。從精緻的水果盤到落地的花籃,每一件作品都令人嘆為觀止。當地「95後」柳編傳承人張偉還記得第一次看到奶奶編柳籃的情景:「奶奶的手指彷彿有魔力,細細的柳枝在她手中扭動旋轉,不一會兒就綻放出‘花’來。」如今,阜南柳編還融入了竹木等裝飾,更添彩,成為觀賞性與精緻性兼具的實用性與人質。
此外,河南固始的柳編工藝著重色彩的運用。藝人將柳條染成紅、黃、綠等鮮豔的色彩,織成色彩鮮豔的掛毯和收納盒,彷彿蘊藏著春天的繽紛色彩。浙江臨海的柳編工藝與民俗民風深度融合。廟會上用到的「五穀籃」由五種不同顏色的柳條編織而成,分別代表稻、黍、高粱、麥、豆。這些籃框承載著當地人對豐收的期盼,成為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這些風格各異的柳編工藝,如同一個個地域文化符號的集合,將每個地域的風土人情融入各自的籃框中。
一代又一代,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在現代工業文明的衝擊下,許多傳統技巧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然而,柳編技藝憑藉著藝人們的堅持與創新,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老一輩藝人的悉心呵護,新一代傳承人的大膽創新,讓這門古老的技藝煥發了生機勃勃的生機。
81歲的王秀蘭來自河南固始,常年編織柳條,雙手繭,指節彎曲。然而,每當她拿起一根柳條,眼睛都會放光。她秉承最傳統的柳編工藝:選擇沾滿清晨露水的柳條,使其更加柔韌;用桑木蒸,火候控制在輕煙不糊鍋的程度;編織時,她一絲不苟,採用“一按二挑三線”的技藝,每一步都精雕細琢。 「現在的機器編織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但缺少了手的溫暖,」她說。她人生中最自豪的,是用自己的雙手將柳編技藝完整地傳承了下來。現在,她定期向村裡的年輕人傳授這門手藝,“每學一個人,都為這門手藝帶來更多希望。”
如果說老一輩藝人是柳編工藝的“守護者”,那麼新一代的傳承者則是柳編工藝的“創新者”。 27歲的李媛大學畢業後,放棄了城市設計事業,回到家鄉,師從劉建國先生學習柳編技藝。她將現代設計概念與傳統柳編技藝融合,打破了柳編「古板」的刻板印象。她設計的柳條包採用輕盈的柳條,搭配簡約的皮革配飾,保留了柳編的自然質感,也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在電商平台上迅速走紅。她也將柳編工藝融入家居裝飾,創作出鏤空圖案的燈罩。夜晚,燈光亮起,光影在紋理間交織,營造出溫馨浪漫的氣氛。為了推廣柳編,李媛開設了一個短視頻平台帳號,記錄從採摘柳條到成品的整個過程。她吸引了數十萬粉絲,激發了許多網友嘗試編織的熱情。
除了設計創新,柳編的產業化也為傳統工藝注入了新的活力。來自安徽阜南的張偉成立了柳編合作社,透過整合當地老藝人資源,規範原料採購,建立生產標準,並搭建線上銷售管道,讓阜南柳編走出鄉村,走向全國乃至國際市場。如今,阜南柳編產業已帶動數萬名農民就業增收,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此外,許多地方還開發了柳編文化園區和主題民宿,讓遊客能夠親身體驗柳編工藝,在過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將柳編從一項小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一項全民參與的體驗活動。
從河姆渡遺址的殘片到現代展廳中琳瑯滿目的精美作品,從先民的生存工具到當代的文化符號,柳編技藝綿延數千年。它是大自然的饋贈,是工匠辛勤勞動的結晶,是地域的印記,更是民族的文化寶藏。在老一輩的堅守和年輕一代的創新下,這項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以更加蓬勃的精神面貌,編織著新時代的華章,讓世界見證中國柳編的獨特之美。